丙申年音乐笔记
偶然得人推荐《辛丰年音乐笔记》,仅是扫了下目录,就已经为标题中的各类名词而胃口大增:“莫扎特”、“钢琴四重奏”、“德沃夏克”、“鲁宾斯坦”…翻了数页,深感辛丰年老先生博览音乐范围之庞大。此书篇幅400多页,仍未阅毕,不过也有了些心思写下自己的一点浅薄的音乐笔记。标题用“音乐笔记”显然过于小学生作文,而2016年乃丙申年,便想着命名《丙申年音乐笔记》,以求对称。
今年以来听钢琴曲逐渐增多,狂热地攫取乐器之王的声音,手机里的音乐也逐渐超过了40g。作为一个非无损党(当然电脑里还是私藏了同样几十个g的ape和flac的),这也不算一个很小的收藏。而本篇也以简要介绍个人的钢琴听音经历为主。
从巴洛克时期的巴赫听起,最爱是《哥德堡变奏曲》和《十二平均律》。作为整个现代音乐的开创奠基人,我毫不犹豫地认为巴赫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人物。尽管十二平均律的钢琴率制在巴赫之前已有一些人进行过尝试,甚至也写出了成曲的作品,然而只有巴赫把十二平均律真正沉淀下来,流传后世,并对之后的整个音乐世界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。就钢琴而言,上至天才莫扎特、大师贝多芬,下至当代的各个努力学琴的孩子们,没有谁不需要练习巴赫的复调音乐。从较为简单的二、三部曲,再到复调音乐的集大成之作《十二平均律》,巴赫用自己极为工整对称的音乐写作,将后世的几乎所有钢琴作品都框定在了这一套严谨的体系中。如荷兰画家梵高,巴赫在生前并不很受重视,直到去世后100多年,才由门德尔松重新“发现”,并奠定了巴赫在音乐史的地位至今。尝试诠释巴赫的人有很多,然而我和多数的巴赫爱好者一样,最爱古尔德。以《哥德堡变奏曲》为例,古尔德一生录制了至少3个录音室版本。同样的曲谱,同样的40多分钟,在横跨20多年的不同版本中,却有完全不同的意味。1950年代的版本年少得志,曲风轻快,略带狂妄。而1980年代的版本,从序曲开始就带着和20多年前完全不同的缓慢,以及愈发明显的哼唱声。写本文时我正好在听这个版本,从古尔德的手指弹下第一个G音开始,便又一次感觉全身发颤……事实上古尔德在录制完最后一版哥德堡没多久后,也就离开了人世,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录音室作品。正如古尔德听众对他录音室哼唱的调侃,也许他是和上帝对话去了吧!
巴洛克之后另一个开创时代的天才,当属音乐神童莫扎特。3岁学习音乐,6岁作曲登台,莫扎特的音乐,总是带着和其他所有音乐家都不同的轻快和欢乐。看过奥斯卡电影《莫扎特传》的人,应该知道莫扎特的一生其实充满了各种曲折,尽管年少天才得志,但在后来却穷困潦倒地死去。在短暂的30年创作生涯中,莫扎特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珍贵作品。曾经看过莫扎特的手稿,从头到尾极其整洁,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原始稿,就如韩寒当时公开的作品原稿一般。不过我宁可相信这样的天才是存在的,因为似乎只有莫扎特能给我超越时代的音乐感觉,具体说来就是,他的钢琴不像是写17、18世纪之交,而是在今天听起来都一样顺耳的超时代。莫扎特的钢琴曲在巴赫的平均律基础上,有了很大的变化,无论是大量出现的三、五连音,还是强调单一旋律的主调音乐,都是在之前的作品少见的。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莫扎特改编的童谣《小星星变奏曲》,在几个音符上进行了12次变奏,有快有慢,轻重交替,而且极其动人悦耳。而双钢琴作品也在莫扎特手中发扬光大。看过《交响情人梦》的同学一定都对千秋和野田的定情作品K448印象深刻,这也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双钢琴作品。莫扎特的诠释者众多,很难说哪位是最好,但我同样偏爱古尔德多些。在他如同机械一般强大的左手下,莫扎特这种一般人弹起来容易“散开”的作品也充满了坚实的核心。
莫扎特之后,是“扼住命运的喉咙”的音乐大师——贝多芬。贝多芬一生中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在交响乐上的成就,9部交响曲:“田园”、“命运”、“英雄”、“合唱”…可以说贝多芬在交响乐上的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。然而作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三个人之一,贝多芬的造诣绝不局限于交响乐,在提琴重奏、鸣奏曲,钢琴独奏、协奏曲、重奏,歌剧……等各方面,贝多芬都留下了自己的宝贵的痕迹。贝多芬为人所最熟知的钢琴曲是《月光》和《悲怆》,在各大钢琴独奏音乐会上,都是钢琴家们所钟爱的曲目。事实上贝多芬在钢琴上的创造远大于这两首,光是鸣奏曲就有32首之多。贝多芬的诠释者中,我比较喜欢Valentina Lisitsa。听她弹奏月光,你会感觉我们觉得极难的作品,在她手下却如行云流水般轻松和舒服。
贝多芬以后,钢琴界最伟大的男人出现了,那就是周杰伦也最爱的肖邦。肖邦和上述以及其他大部分的音乐家不同的地方,就在于他的所有创作几乎全是钢琴曲。作为波兰人,肖邦创造了为数众多的波兰舞曲,包括著名的《军队波兰舞曲》。夜曲则是大众最熟悉的肖邦作品,同样这个体裁也是在他手上发扬光大,从庸俗变为经典。肖邦的练习曲是众多练习曲中的一朵“奇葩”,此前这类曲子基本上只能在教室训练,难登大雅之堂。而肖邦的练习曲,不仅难度极大,造诣极高,甚至还具有非常难得的音乐性。因此在各类音乐会上,钢琴演奏家时不时便会选奏一些肖邦的练习曲。肖邦练习曲常在各种影视作品中作为配乐,比如练习曲五——降G大调(即“黑键练习曲”)就在《不能说的秘密》里出现。作为对比,琴童们最常用的车尔尼练习曲,音乐性上显然就差了一截。当然无论是车尔尼,还是哈农,抑或是莫斯科夫斯基等等,他们的练习曲都非常有益。哈农对于音阶、琶音和和弦的训练尤其珍贵。而车尔尼练习曲,则通过大量的针对性的片段或者小独奏训练,给钢琴初学和进阶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作为那个时代(也许是目前为止)最重要的钢琴教育家,车尔尼的练习曲影响了后世所有的钢琴学习者,成为了钢琴学习路上最重要的“宝典”。事实上车尔尼时代的李斯特等著名钢琴家,也全部在使用他的练习曲。从这个角度上来看,今天的琴童和一百多年前的琴童,练习的东西是类似的。回到肖邦。作为最伟大的钢琴家,肖邦的诠释者自然有无数:鲁宾斯坦、霍洛维茨、阿格里奇(大美女)、波利尼、傅聪、李云迪……其实所有的当代钢琴家都一定弹过肖邦的作品,也很难说谁是最好的演奏者。但是就曲目而言,近日李云迪新发布的专辑里的肖邦第一叙事曲(就是《钢琴家》电影里犹太钢琴家弹奏给纳粹军官的那首)是我认为演绎得最好的。而我最喜欢听中国一位极其年轻的钢琴家牛牛(大抵比我还小)弹奏的练习曲,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量,充满了年轻的活力。至于夜曲,则如多数肖邦爱好者一般,最常听鲁宾斯坦。
肖邦之后不得不说的,便是几乎可以归为当代的拉赫玛尼诺夫(他活到了20世纪中期)。作为手可以轻松跨12度(作为对比,我只能“轻松”地跨9度)的天赋禀异者,拉赫玛尼诺夫留下的作品以难度极大著称,有些甚至是正常钢琴家无法完成的。拉赫玛尼诺夫最大的成就来自于他的两部钢琴协奏曲:《第二钢琴协奏曲》和《第三钢琴协奏曲》,前者被誉为最伟大的钢协,而后者则被认为是最困难的钢协。大概半年多前曾有幸现场听了中国钢琴家对“钢协三”的演绎,听到曲子后半,随着一连串反复升高的连奏音阶,我整个人都如飞起来一般,这种感觉在现场听钢琴是从未有过的。
由于篇幅所限,还有很多内容无法详述,包括李斯特、拉威尔,以及我所同样喜爱的舒伯特,等等。听音乐是非常私人的体验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癖好。不过对于入门者,我在这里倒是有几个建议:1)听现场。在现场你无法快进,也无法切到下一首,必须心无旁骛地从头到尾听完整首曲目,甚至是长达40分钟的大曲目。而现场音效和耳机也是不同的,里面的学问很大,这里不可能说出哪怕千分之一。但说白了学习和欣赏最好的途径就是多去现场。2)多听。40分钟多的哥德堡,听500遍算不上多。而即使是十分熟悉的几分钟的钢琴小品,在听了几百甚至几千遍后,仍然有可能听出新的东西,这也往往是最令人惊喜的部分,但却不可预测。3)范听。不同的人有自己的音乐爱好,但是建立在非常广泛的古典音乐浏览量上的精听,才能更加全面。这包括音乐家,比如不局限于贝多芬、莫扎特,还有同样十分优秀的德沃夏克、勃拉姆斯、海顿、马勒等等。就算是贝多芬、莫扎特,他们留下的曲目也是成百上千,除了那十几首著名曲目外,还有大量的曲目等待着你我去挖掘。事实上在戴着耳机时,偶然听到的一首非常小众但自己却觉得极其悦耳的曲目,便是莫大的满足。